中国贸易依存度评价
时间:2000-08-08

2000 年第 66 号研究报告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比率在过去 20 年中一直在上升。因此,国内出现了一种焦虑感:极高的贸易依存度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能否正确认识贸易依存度,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各种形势的评估和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进行国际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贸易依存度的演变

一个国家的贸易依存比是该国的外贸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率。该比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外贸分为出口和进口。相应地,贸易依存度可分为两类:出口依存程度,即出口额与GDP的比率;以及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即进口额与 GDP 的比率。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出口依存率。与贸易依存比相比,它更强调它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效应。它还可以避免重复计算进出口贸易价值。从长远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出口和进口往往会相互平衡。从今以后,考虑一个就足够了。

20年来,经过中国对外开放的巨大努力,中国的外贸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海关统计,1981年至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40%,出口年均增长12.90%,进口年均增长11.90%。中国在世界出口和进口中的地位从改革开放时的第 32 位上升到第 9 位和第 10 位。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数不多的赢家之一。与此同时,在 1994 年之前的几年里,人民币 (RMB) 稳步贬值。它始于 1981 年 1 美元兑 1.70 元人民币,并于 1994 年结束于 1 美元兑 8.70 元人民币。1999 年的汇率为 1 美元兑 8.28 元人民币。相应地,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急剧上升。1978 年是 9.80,到 1999 年是 36.40。它曾在 1994 年达到 40.60。出口依赖比在 1978 年为 4.60,在 1999 年为 19.70。1978 年进口依赖率为 5.20,到 1999 年达到 16.70。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提高贸易依存比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企业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并将其加工成出口成品时,就会发生加工贸易。它包括“提供的加工进口材料贸易”和“外国客户提供的加工材料的贸易”。从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间,我国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90%和11.90%。然而,一般出口和进口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7.70% 和 6.80%,均低于 GDP 的年均增长率。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9.50%和26.90%,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从4.80%上升到56.90%和37.80%。加工贸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方式。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国内含量比和增加值率都有所上升,但加工贸易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进口高出口”。它与国内经济运行没有深度融合。因此,利用包括加工贸易在内的贸易依存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

二、中国贸易依存度社区的国际比较

从理论上讲,没有普遍接受的标准来衡量贸易依存比的适当性。今后,要正确认识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就必须把中国放在国际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与国际社会进行比较,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首先,中国贸易依存度的持续上升符合国际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从 1980 年到 1995 年,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率为 5.60%。然而,1980 年至 1990 年和 1991 年至 1998 年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3.10% 和 2.50%。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一直在上升。世界对出口的平均依赖程度从 1970 年的 14% 上升到 1997 年的 25%(见图 2)。从横向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越高,该国的贸易依存比就越高(见表 1)。这是另一个证据,证明中国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是一致的。

第二,目前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4 年,中国的外汇汇率大幅贬值,进而导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暂时高于世界水平。除此之外,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比率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图 2)。

第三,在对中国的贸易依存率与国际社会的贸易依存率进行比较时,应考虑各国GDP的综合差异。一般来说,如果其他因素相同,服务业的可贸易属性远低于商品。此后,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越大,贸易依存比就越低。不同国家的 GDP 构成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