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与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
来源:中国日报   时间:2000-08-08

一、经济结构调整应依赖资本市场的支持。

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都表明,经济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是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提高新技术的自主生成和产业化能力。发达国家和后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无论重组是自发的还是有意的。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各国都把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所有权结构和城乡结构作为调整的对象。通过上述领域的升级、整合和转型,实现整体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尽管政府的政策引导在这些领域的结构调整中是必要的,但资本市场的支持和帮助更是必不可少的。

1. 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一个行业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体。产业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各类企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业绩好、竞争力好、市场份额大的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从而发展壮大,而业绩不佳、市场增长前景黯淡的企业则无法获得资金,因此将受到限制或被淘汰。這種市場勢力終將帶來優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因為投資者以利範利投資,自然會問題 動動資源向優勢產業企業

2. 资本市场和技术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充满不确定性和巨大的商业风险。创新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小,发展前景不明朗,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他们很难从银行或其他中介金融机构筹集大量资金。在这个领域,只有资本市场才能与创新形成互动关系。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今天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没有人可以忽视它在创新和风险投资中的巨大刺激作用。

3. 资本市场和企业并购:经济结构调整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的大规模并购。19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企业结构调整,并正在深入发展。各种并购不断发生,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其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同一类别的企业之间的联合主要通过公共或私人资本市场进行,它们联合起来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上下游企业或不同业务的企业为追求多元化和规模化经营而进行的并购也是如此。

4. 资本市场和金融重组:自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為了走出危機,重回正常運行的舉步,各 關有關國家已着手改革嚴重缺陷的金融體系,推動金融結構結整。此类重组通常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具体措施包括: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出售其不良资产;向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以补充坏账储备金;成立专门公司来处理不良索赔并将其出售给公众。二是整顿金融机构。政府将不再为金融机构提供庇护所。对于管理严重不善、风险巨大的金融机构,政府会责令关门清算,或与表现良好的机构合并,或出售给外国金融机构。对于未能达到所需资本充足率且存在潜在巨大风险的金融机构,政府将督促其按照前述整顿政策进行资产重组。

显然,上述调整措施的实施都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例如,政府为处理大量不良索赔而投入的公共资金,将不得不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政府债券来筹集资金。不良资产公开出售和银行业重组,更需要资本市场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手段。

二、现有的资本市场难以承担支撑经济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

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利影响明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由于近十年来指导原则存在失误,以及我国特定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条件,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建设中越来越成为证券交易所的场所。在行动方面,人们往往重视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忽视了非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但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的增长却被忽视和限制了。虽然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但场外交易市场却被禁止。这导致了资本市场结构的糟糕。1998 年,公司债券的数量不到已发行股票的五分之一。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差距在二级市场上更为明显。上市企业的债券交易量仅为政府债券和股票的千分之一左右。以专有权利市场为例。以非担保形式进行的所有权市场不仅规模小,而且运作也远非标准化。其他类型的资本市场,如长期票据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则更是微不足道。